857直播体育 - nba857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为加强环境工程、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环境保护河流全物质通量重点实验室教师间的学术交流,“河流全物质通量”创新群体项目于2023年1月14日在环境大楼B112举行了学术研讨会。与会老师汇报了各自的创新思路与最新成果,探讨了今后可能的合作领域,并且对环境工程学科发展的走向提出了建议。创新群体项目组老师及部分环境工程系老师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首先由倪晋仁老师对总体情况进行了介绍,之后各位老师分别介绍了近期的新思考与新成果。籍国东老师介绍了河湖湿地水体-沉积物体系氮转化通量及微生物驱动机制,指出了近期河流的碳氮硫铁复合污染,分析了长江中下游碳氮硫铁复合污染控制需求及微生物代谢碳硫铁-驱动硝酸盐还原过程,论述了由碳硫铁介导的不同途径。他还分析浅水湖DNRA通量贡献及功能微生物,阐述了浅水湖DNRA通量贡献及功能微生物,以及自养反硝化在氮去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刘永老师介绍了通量效应与流域调控的相关成果,提出了流域系统精准溯源与通量调控技术体系,以及高分清单与动态决策;他详细介绍了高分辨率氮磷源清单构建,高分辨率全口径源清单构建技术,以及基于高分辨率源清单的政策评估方法与全球湖泊数据库。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是籍国东、刘永、刘思彤、孙卫玲、
晏明全、童美萍、刘娟、赵华章
刘思彤老师介绍了长江微生物中的“资源交换”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基于维生素B6的伙伴菌之间的互养过程,分析了伙伴菌之间的互养关系能够稳定存在的原因,这些发现对于之后富集某些特殊细菌具有重要意义。孙卫玲老师介绍了污染物对蓝藻光合固碳的影响。蓝藻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水环境中通常会受到污染物的胁迫。污染物干扰蓝藻光合固碳,并且影响光合效率,造成固碳酶的活性发生了变化;她还分析了污染物对蓝藻的急性与长期的毒性,并阐述了天然水体中痕量污染物的生态效应。晏明全老师重点介绍了气候变化与全球海洋有机碳库的相关成果,指出航测量不能满足全球尺度,因此突显了不间断动态观测的必要性;基于近二十年的全球遥感观测的结果,他还分析了全球海表可溶性碳的遥感观测结果以及主要物化参数的变化,有助于深入揭示海洋有机碳分布与形成机制。
童美萍老师介绍了冻融循环对土壤胶体释放以及微塑料迁移的影响,分析了生物炭薄层对微塑料的固定机制以及应用潜力。在多孔介质中,抑制细菌在不同饱和度的介质中的迁移,会造成疏水官能团占比增加。冻融循环对细菌在不同饱和度砂柱中释放也会造成影响。此外,她还介绍了多孔介质迁移的阻控技术及其应用潜力、零价铁对细菌的灭活机理、基于高碘酸活化的抗性细菌活性技术。刘娟老师介绍了非光合微生物利用铁氧化物矿物捕集光能,并且揭示了微生物如何利用胞外铁氧化物矿物的光电子。日光驱动希瓦氏菌-赤铁矿协同作用去除铬,矿物-微生物协同作用从而形成新的电子传递途径。此外,她还介绍了微生物介导的矿物晶相转化、矿物晶相转化理论预测模型、铁氧化物矿物转化的环境应用。赵华章老师介绍了“全物质通量”在废水零排放的指导作用,提出了近零排放工艺系统优化总体思路,该系统可以实现源头减负、生物减盐、浓缩减量。报告展示了新工艺的工程示范,构建了废水近零排放低碳新工艺,描述了基于质能流协同模型的水系统低碳优化新方法。
倪晋仁老师总结发言
会议最后,倪晋仁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并就现代环境工程学科发展发表了意见。本次会议对于开展深度学术交流、凝练代表性成果、聚焦下一步研究工作重点起到了很好效果。